白眉拳歷史

 master
白眉武術由來

白眉武術源遠流長,我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,白眉上人是河南省嵩山少林五老之首,他的白眉和他的武術令他變得廣為流傳,之後他將他的武術傳授廣慧禪師,廣慧禪師再傳竺法雲禪師(竺法雲禪師傳妙技),最後再由竺法雲禪師傳張禮泉

張宗師是帶技學藝,未學白眉武術前,他先後而跟隨了三個師父,他將平生所學融會貫通,創立今天的白眉派,雖然他得所大成,但未有忘本,白眉派的招式都有保出處,此為人律律樂道。張宗師嫡傳長男炳森,次子炳霖,三子炳發,進一步令白眉派發揚光大桃李滿門。

張禮泉宗師示範九步推

張禮泉宗師生平photo31

白眉派宗師張禮泉是惠州人,生於一八八二年,乃前清咸豐年間駐九龍協合御封威武將軍張玉堂之後裔,張玉堂在清朝曾任職副將,一八五九年曾在九龍城岩立碑,咸豐九年並建字紙亭 張宗師示範九步推,龍津碼頭和龍津亭──「又稱八角亭」。張玉堂雖為武將,卻寫得一手好字,並能以拳寫字,舊日九龍城,尚有他的遺墨存在。

張禮泉宗師早年喪父,由其母撫養,約四歲時,因被二旅叔所欺侮,致左臂受傷,幸得鄉間一位教頭林石醫癒,後隨林石習流氓教拳技,林石綽號李豆皮,拳術有十字拳,日月猴刀等。其後轉隨惠州李家的李義後人,李矇師父習李家拳,拳套器械有七十二地煞拳,三門槌,大陣棍,爛澗藏蛇棍,左右千字大耙,單刀碟等。張宗師十二歲時拜羅浮山華首台林亞俠為師。林亞俠之拳術傳自玉成大師,此派拳術代表套拳為「龍形摩橋」,其外有「猛虎跳牆」,「毒蛇舔利」等。
「學自海豐成妙技,藝從華首渡真傳。」這一對對聯是林亞俠所寫的。
後張禮泉離開鄉間,前往省城讀書,課餘仍不忘習武。

蓮生和尚長相怪異

一日,張宗師在城郊一家茶棧品茗,發現一和尚,這和尚長相怪異,不言不笑,旗下人亦懼之,張宗
師心知此人實非尋常之輩。意欲結識之,唯和尚卻是脾性怪異之輩,對張宗師不瞅不睬。張宗師並不氣餒。經過一段時
間後,終成莫逆之交。得photo36知和尚法號蓮生。一次時值神誕,張宗師備齋菜與蓮生和尚一嚐,待酒過三巡後,張宗師意欲試探其拳技,便在蓮生和尚面前使了一路拳腳,要蓮生品評。問蓮生說:「這些拳術行嗎?」蓮生回答道:「看看對手是誰吧!」說罷趁著幾分酒意,便耍了幾招軟手軟腳的功夫,一招疊骨功見禮開式,標指,穿心槌,羅漢脫袈裟,便停不來。後來張禮泉得以列入白眉門牆後,才知道這是白眉精妙的根基功夫「九步推」。

藉詞切磋一招倒地

張宗師意欲見識蓮生和尚之拳技,便藉詞切磋,立即運用李家拳術標前一箭槌,一收一轉就要入小門,怎知卻被蓮生封著,雖欲變式,亦不可能。一迫一穿,連施妙著,誘蓮生出手,便來個疊耳懷肩,欲想把蓮生打倒,怎知反被蓮生以一招羅漢脫袈裟,腰一擰,一穿摩,一封彈,張宗師便立足不牢,仆在庭園天階上,並割傷了下頷,以後,宗師的下巴便留下一道疤痕。
當下,張宗師便拜伏在地,懇求和尚錄為弟子。但蓮生無論如何不肯。後經張宗師懇心哀求,終能謁見蓮生和尚的師父白眉派第三代掌門法雲大師,法雲大師鑑於他的誠心,破例收容,張禮泉後成白眉第四代掌門,亦為白眉第一個俗家子。

 三年鑽研白眉拳技

經過三年悠長歲月苦心鍛練白眉拳技,終藝有所成。下山回嶺南一帶發揚白眉拳藝。白眉派拳技兵器計有──九步推,photo34

十八摩橋,猛虎出林,直步,五行摩,飛鳳雙刀,沉香枴,高等。

張禮泉宗師除擅長白眉派拳技外,更精達摩內功打坐法,遁術易數,跌打專科。

 

張禮泉宗師曾在台山縣廣海城教拳,亦曾在黃埔軍校任教官,教授刺槍術及組小鈀隊,後回廣州安懷里設館,定為勵存國術社。其後,張禮泉宗師來港,於新界授徒,門徒甚眾,可謂桃李滿門。其公子及門人亦秉誠師訓,將白眉派拳技傳於後世。

 

 白眉拳術概論

東江拳路包括 直步拳、三門拳、十字扣打、四門八卦、鷹爪黏橋、九步推、十八摩橋(龍形)、猛虎出林(虎形)。photo33

白眉派乃是南方之短打內家拳種,有拳詩曰「內家拳白眉,練就寸寸肌,雙眼炯炯明,身輕燕子飛」。白眉派拳術包涵「三形、四標、六勁、八式。」等要訣,三形 為身形角度,即:圓、扁、薄;四標為內勁,即:吞、吐、浮、沉;六勁為發勁身體配合,即:牙、頸、腰、背、手、腳;八式為拳術之手法,即:鞭、割、挽、 撞、彈、索、盤、衝。

白眉派拳術以步法和發關節勁為主,以修煉直勁、沉索勁、升勁為重心所在,其中又以升勁最為高深。馬步採用不丁不八, 訣曰「馬不丁不八、你不來我不發」,發拳由肘部彈出,拳到位時才握緊,屬爆發勁,每拳六勁齊發,勁力源源不絕,發拳時咬牙和收緊脛肌,防頭部因發勁受傷, 練白眉拳尚要腰背吻合,身似輪行,立如山獄,步似流水,頂平順項,溜臀收肛,不用蠻力,故有拳詩曰「似剛實柔,似柔實剛,剛柔並濟,連綿不斷」。